这二十三四的日子里已时月残光淡了,月球躲着在深夜之后才渐渐爬起,到了凌晨还流连着天际,但表露的仍旧让人不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,此时阳光总薄情地把月球堙没与刺眼之中
在每天达到会场之后,城市朗读《门生规》,全场三千多人,朗读典范,有些以至过目成诵,我回顾最深的即是“双亲呼,应勿缓;双亲命,行勿懒”这是为人子的原因
有一位讲师说,中华保守文明用一个字来详细那即是“孝”字,两个字即是“品德”二字,再有一位讲师说过,《门生规》不只仅是童子的规,更是做人的规,真实,《门生规》中很多都是做人处世的原因
周旋双亲要“双亲呼,应勿缓;双亲命,行勿懒”;周旋伯仲伙伴要“兄道友,弟道恭;伯仲睦,孝在中”;周旋本人的动作要“朝夙起,夜眠迟;老易至,惜此时”;与他人相与则要“但凡人,皆须爱;天同覆,地同载”之类做人处世的原因不计其数
望着江水萦绕着的两壁高山,心情江水般涌动
右手边不远处大江向西转弯的地方一个圆形的名叫巴玛拉的小山上,一尊观音塑像触动了我的眼睛
观音的建造者,是一位来自台湾的陈先生,据说他为了感激怒江籍的傈僳族太太为他生了儿子,来到太太的故乡,在这座小山上建造了观音像,并与太太居住在观音塑像旁一院深映在苍翠山色中的庭院里
但我猜测,这位祖籍福建,先祖随郑成功收复台湾去了海峡对岸,至今已是陈氏在台湾九代传人的陈先生,远离繁华和尘嚣,来到这世界第二大峡谷,把根扎到这个谜一般深的大峡谷,所看中的,也许是怒江大峡谷的清幽和静谧
一位作家曾说过这样的话,二十一世纪,怒江也许会成为在灰色建筑空间里生活得久了的人的理想“避难所”
我终于要离开那小学,去县城里读高中了
时令仍是初秋,淅淅沥沥的雨,像是要为我在那儿的生活,作一个有头有尾的结
天地灰暗
那幢木架楼房,就更灰更暗了
连门窗,也为岁月和风雨,剥蚀得斑斑驳驳的
给人感觉,那楼房,无端地就低矮了一大截
其实,人一降临世界,一看到阳光,一呼吸空气,他的生命注定就和故土联结在一起了
为什么这样说呢?你看,家庭里添了个人口,当地户籍管理机构的户口簿上随之增加了一个人员的资料
该个人资料里,就会详细注明其家庭住址;当其长成年了,他的身份证上也会写明其家庭住址
别人通过这个家庭住址能找到他;别人邮寄给他信件和物品,也要通过这个家庭住址
这个家庭住址,也就是生他养他的故土名称
这个故土,即便他走到天涯海角,也是他心中的一个烙印
当别人问他,你是哪儿的人呢?故土的名称就会从其口中倏忽而出
当一个垂至暮年又久别故土的老人思乡情切时,会一遍又一遍地念叨着故土的名字,会忍不住地告诉儿孙我们是哪儿哪儿的人,会不厌其烦地给儿孙们讲故土上的人和事
为什么会这样呢?因为故土养育了人们,人们心中装着故土